7*24小时求学热线

0759-3186872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成人高考 > 考前辅导 >

成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六

时间:2023-01-13 来源:湛江成人教育网作者:成考中心阅读:

 中国革命的思想:

  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1.中国社会的实际:

  (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无民族独立,形式上是主权国家,实质上是殖民地;内:无民主制度,形式上民主,实质上是专制)

  (2)社会形成:①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②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进程,就是西方列强不断入侵的过程:A.开端: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1842年8月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以及其它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B.加深: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与妥协,战争以中国失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终。C.形成:1900年6月,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联军再次发动侵华战争,攻占中国首都北京,清政府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3)社会特点:

  上层建筑:

  外: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使中国实际上丧失了主权国和独立国的地位,成国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祸害和贫穷落后的总根源,也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内: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封建势力——无论是皇帝和贵族专制政权,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还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都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残酷剥削人民,是近代中国最反动的势力。

  经济基础:

  旧: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速了中国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官僚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然占着显著的优势。

  新: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中国的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它既受外国资本的严重排挤和打击,又受本国官僚买办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压抑和阻挠,同时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它的力量是很软弱的,因而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社会形态:

  社会:由于①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 ②地方性农业经济的广泛存在,造成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 ③中国地域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过着饥寒  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程序,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上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4)主要矛盾:

  外部: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内部: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则是最主要的矛盾。

  (5)社会任务:

  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反帝)和人民解放(反封建);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现代化的生产力)和人民共同富裕(公有制的生产关系)。

  2、中国革命的理论

  (1)革命性质:

  既然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阻碍中国经济发展、政治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那么,一方面,中国革命是中华民族革帝国主义的命,具有民族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中国革命因反封建主义而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

  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半封建性质和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有求于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以区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从1840年鸭片战争后,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即中国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就已经开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戊xi维新和义和团运动。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它由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的全国性政党——同盟会领导,有公认的领袖孙中山,有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而且开展了实际革命行动,并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为什么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不能成功,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呢?外因:帝国主义不容许;内因: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是根本的原因。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①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必然性: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创造了经济条件;B.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奠定了政治基础;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提供了思想指导

  ②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革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A.时代不同:五四运动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发生的。B.领导阶级不同: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已经摆脱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追随者的地位,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C.指导思想不同: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积极指导和推动运动的发展。D.前途不同:五四运动以后,革命的前途已不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共和国,而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③关健: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克产阶级专政,目前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3人级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李达分别负责组织和宣传工作。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一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二是中国革命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指导思想;三是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2)革命路线(总任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任何别的革命,它只能是和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任务:①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②封建地主阶级则是帝国主义侵略和控制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阻碍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因而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③官僚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之一。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中国工人阶级不但是中国民主革命最基本的动力,而且是革命的领导力量。革命领导树问题是区别新旧民主革命的主要标志。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所依靠的革命力量,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①工人阶级、②农民阶级、③城市小资产阶级、④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力量。

  贫农,连同雇农在内,约占农村人口的70%,贫农没有土地或有很少土地,是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天然的、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小资产阶级 ,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他们和农民阶级中的中农的地们有某些相似,都爱爱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大资产阶级的压迫,是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军。

  民族资产阶级是带有两重性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只能是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性和前途:中国革命的性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旧民主主义让位于新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与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两者之间有着原则区别:一是革命领导权不同;二是时代条件不同;三是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四是革命目标与革命前途不同。

  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阶段,只有完成前一个阶段的革命任务,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革命,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搞所谓"无间断"的革命,混淆两个革命的界限,就会犯"左"倾错误;割裂两个革命之间的衔接,中间横插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即所谓"两次革命论",就会犯右倾错误。

  (3)革命纲领:

  1)政治制度:新民主主义的国体和政体

  国体: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政体: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政治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的主要内容有:①阐明了新中国政权的性质。②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内部各阶级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③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任务及民主与专政的相互关系。④阐明了新中国的对外政策。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①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抗日战争时期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内涵,既不是资产阶级的文化专制主义,又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而是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①新民主主义文化由无产阶级领导,即是指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②所谓民族的文化,就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与独立。③所谓科学的文化,就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真理。③所谓大众的文化,不是应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因而也是民主的文化。

  题: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4.试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4)革命法宝

  1)武装斗争:

  ①斗争形式: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什么为主要的斗争形式?毛泽东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A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强调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B毛泽东从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性出发,强调中国革命面对庞大的反革命武装,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C毛泽东还进一步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国内反动统治集团这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经历一个长期和曲折的过程。

  ②斗争实质: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战争。

  ④斗争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理的理论要点

  A探索: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    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㈠192年八一南昌起义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武装斗争的旗帜,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㈡中国中央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上,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并把在湘鄂赣粤等群众基础较好的省份发动农民秋收暴动,建立工农革命政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的任务。㈢八七会议结束后,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毛泽东和中共湖南省委于1927年9月发动领导了湘赣边界地区的秋收起义。㈣部队在江西永新三湾进行整编,确立了党对革命武装的绝对领导地位后,于10月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创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成功地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

  B条件:国情、群众、形势、红军、党  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是一基本国情为中国革命能够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提供了根本条件。㈡国民革命政治影响的存在,为红色政权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㈢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㈣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其各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C 内容:工农武装割据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其基本内容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㈠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㈡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㈢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理的必要性:㈠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中国人民要想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然会遭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镇压,所以必须拿起武器,以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去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全国人口中的绝大多数,而工人阶级人数很少,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战争。㈢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因此,中国革命只有在农村积蓄力量 ,发展壮大,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才能最终夺取全国的胜利,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D意义:形成毛泽东思想,找到革命道路,发展马列主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㈠这一理论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㈡这一理论的形成,提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并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㈢这一理论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暴力革命的理论。

  ④斗争主体:人民军队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建军原则)

  A 原则:党指挥枪  党指挥枪的原则,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1927年9月下旬,毛泽东领导的三湾改编,提出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支部建在连上,这就开始确立了党指挥松阳的原则,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强调了人民军队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

  B宗旨:为人民服务人民军队的宗旨和任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C生命线:政治工作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政治建军是无产阶级治军的根本原则。

  ⑤战略战术:人民战争 依靠群众开展人民战争,是毛泽东关于武装斗争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毛泽东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这是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革命武装斗争上的体现。

  人民战争的主要战略战术:A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B积极防御。C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敌。D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思想。

  2)统一战线:

  ①理论 必要性:建立广泛的统一占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旧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并尖锐对立,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可能性: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在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这一历史条件决定了无产阶级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甘心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包括全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A中国的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不但占了全中人口的大多数,而且革命要求强烈,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基本依靠力量,是统一战线中的"左"派。B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受到外国资本、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军阀政府的压迫和排挤,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又由于这个阶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一定的联系,缺乏革命的彻底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所以他们是统一战线中的中间派,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当努力争取的对象。C地主阶级和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历来是革命的对象。但是,由于他们的各个集团是以不同的帝国主义为背景的,在各个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尖锐化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地主阶级 、大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 到上述斗争中去。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削弱敌人和补充自己的后备力量,可以同这样的地主阶级 、大资产阶级集团建立统一战线。

  ②实践

  国民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在保持中国共产党独立性的条件下,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的合作,在此基本上形成了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基本上三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前两个时期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制定和执行了一整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政策和策略,贯彻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坚持了"又斗争又联合、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原则,战胜了国民党顽固势力挑起的种种摩擦和冲突,牢牢地掌握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是以推翻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为重要目标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③原则:独立自主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性质不同的联盟:一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是基本的和主要的联盟;二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同一切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这是非基本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联盟。中国共产党处理两个联盟关系的经验是:"第一,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第二,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第三,正确地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互相促进。

  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

  A所谓独立自主,是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保持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既统一,又独立。

  B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在抗战时期提出了"进步势力"、"是间势力"、"顽固势力"三个政治范畴,确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以及同顽固派作斗争的"有理、有利、有节"三原则。

  C"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十六字策略原则。

  D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是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又一基本原则。

  ④经验: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A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确定统一战线的策略。

  B坚持反倾向斗争是统一战线策略正确实施的重要保证。

  C又联合又斗争是支持统一战线策略的总方针。

  D 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题:

  1.试论建立广泛的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2. 试论建立广泛的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3)党的建设:

  ①重要性能否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具有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党。因此,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十分重要。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 发刊词》中把建设一 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称之为"伟大的工程".建设这项工程既有有利的条件,又有特殊的困难。

  有利条件:

  A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指导的,有一个好的思想基础。

  B中国工人阶级革命最彻底,中国共产党又有一个好的阶级基础。

  C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十分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并把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同中国共产党的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自己特色的建党理论。

  特殊困难:

  A中国共产党是在较短的时间里组织成立的,理论准备不充分。

  B中国共产党具有无产阶级先进政党的性质,但党的组织发展受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的制约。

  C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残酷统治下,中国共产党被迫远离中心城市,长期战斗在农村的环境中。

  D 中国共产党需要处理各种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

  ②内容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际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这就是三者的相互关系。

  思想建设:主要内容:A必须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B毛泽东倡导运用批语和自我批评的方式"使党    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C共产党员必须注意调查研究,按实际情况办事,实事求是。

  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是在民   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结合。

  作风建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   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三大    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A发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B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C发扬批语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执政党建设: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  1949年3月,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毛泽东深刻预见到革命胜利   后共产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党内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执政条件上党的建设问题。务必使同志们   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用,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提出的"两   个务必"的思想,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具有长远的意义。

  A扫除官气,不断克服官僚主义 B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接受来自党内和党外的监督 C培养和造就千百万   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题:为什么必须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各方面建设的首位?